您的位置: 法学院 >> 法科写作大赛 >> 大赛动态 >> 正文
您的位置: 法学院 >> 法科写作大赛 >> 大赛动态 >> 正文

刘亦艾:学术新人的起步之旅——第一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获奖学生代表感言

时间:2020-12-23 浏览量:

(颁奖仪式主会场)

编者按:

2020年12月20日下午,第一届“未来精英杯”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颁奖仪式暨第二届大赛启动仪式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比赛由大赛组会委主办、澳门威尼克斯人官网网址发起并承办。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硕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刘亦艾同学荣获特等奖。以下系刘亦艾同学在颁奖仪式上发表的获奖感言。特此编发。


(获奖选手刘亦艾发表获奖感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在这里发言。第一届“未来精英杯”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引发全国法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11月举办的复赛更是引发全国媒体的密集报道,获得社会的强烈关注和认可。而对于像我一样的普通法科生而言,它更多意味的可能是对自己职业选择和人生走向的影响与改变。

前段时间,一位西南政法大学的获奖选手在微信公众号“青苗法鸣”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将参加大赛的经历称为自己的“学术起步之旅”,我觉得很贴切。他在文章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学术萌新的起步总是很艰难的。想借的图书被借走了,想写的文章被前人写过了,精心打磨的作品被退稿了,这些小小的绝望堆砌起来,才会让一个学术萌新快速成长。”他说的很有道理,但也明显带着一些理想主义的情怀和乐观主义的心态。他认为,这些外部的绝望堆砌起来能够使学术萌新快速成长,但现实往往是,青年学子很可能并无法承受住这些绝望,起步阶段接连遭受打击很容易会将我们直接击垮。

在这种大环境下,青年学子需要的可能更多是鼓励,是帮扶。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的平台具有空前的规模与质量,它让许多法科生从参赛前想写,到参赛中敢写,通过参赛越来越会写,得到鼓励和认可后更加愿意写,从而成功践行大赛宗旨。它通过助力青年法科学生成长成才助推中国法学教育,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治中国建设储备优秀法律人才,既散发对青年学生的亲切关怀,又体现鲜明的时代担当,意义十分重大。


(张文显教授为特等奖选手刘亦艾颁奖)


写作,不能全靠理想和情怀支撑,更多地还是要通过训练,去实打实地锤炼自身能力。参加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能够实质地磨砺和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法学院的老师常常会说,一篇好的论文是改出来的,缺少相关经历的我们可能对此难有体会,而写作大赛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良机。在初赛与复赛间,选手被要求认真对待初赛专家所给出的评审意见,积极主动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进一步修改完善自身论文。在赛程中期,针对所有复赛选手提供实质性的修改意见,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也是目前绝大多数论文竞赛所无法做到的。它不是关于作品的一锤子买卖,而是真正关注和关心作者在其中有没有得到收获、有没有实现提升,而作品最终是否获奖则相对次要。经过几次修改,我现在的作品与大三时的学年论文相比,看起来甚至可能不太像是同一篇文章,但我相信它确实是在朝好的方向变化和发展的。

正如张新宝教授所说,“不会写,就出局”,写作是我们每个法律人的基本功,也是法科学生未来从事任何工作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我看来,青年学子写作,最重要的,是愿意思考、愿意动笔。而如果想要有所提升、甚至有所突破、有所超越,那么就要静下心来不断沉潜。在其中,良师益友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我的文章能够侥幸获奖,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他们的帮助。


(颁奖仪式会场)


首先要感谢我所评著作《法律解释学》的作者、也是我的导师张志铭教授,张老师不仅包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更认真对待我的评论,甚至就此专门组织师门内部讨论会,大大加深我对问题的理解;其次,感谢文章的指导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的于浩研究员,于老师是我在法理学方向上的启蒙老师,也是我的人生导师,他总是启发我思考、激励我上进,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更是力所能及提供帮助;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的陈景辉教授和徐舒浩师兄,他们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曾给予我宝贵意见,有助于未来进一步完善文章的部分观点;此外,初赛和复赛的多位评审专家都对文章提出过鞭辟入里的意见,无不令我收获良多,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我谨代表全体参赛选手,向本届“未来精英杯”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组委会的各位老师、参加评审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出席今天仪式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未来大赛能够越办越好,发展成为法学教育界的一项品牌、一个传奇、一段佳话。

谢谢大家!


澳门威尼克斯人官网网址版权所有©2019年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2号
邮编:410082   电话:0731-88821963
XML 地图